回到十几年前,食物过敏还只是少数人了解的一种疾病。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医学常识的普及,食物过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甚至遇到。
在我们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一直在提醒大家食物过敏的风险,了解有时候问题和症状并不是来自病原体感染,而是过敏。因此不要错误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而是要寻找并隔离过敏原,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对应的治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食物过敏是什么,了解的可以跳过这段直接看过敏原检测:
过敏,顾名思义,就是免疫系统的过度敏感。
免疫系统的存在,是为了抵御外来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免疫系统随时随地都在跟从环境入侵到体内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有害物质在战斗。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敌友不分的情况,食物过敏主要就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把一些无害的食物蛋白当作是入侵者而激发的免疫反应。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可惜现代科学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事情。目前主要都是来自一些“假说”,比如比较知名的“卫生假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清洁,让免疫系统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锻炼,从而导致这些问题。
食物过敏的症状由于不同的机理,也可分为立竿见影的即发型症状和缓几天才会发作的迟发型症状:
即发型
即发型食物过敏非常容易被发现,因为其反应的出现非常迅速,通常在进食几分钟后就可能会发作。即发型食物过敏是由免疫球蛋白E也就是IgE引起的,会释放出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所以对抗过敏的重要药物类型之一就是抗组胺药),导致出现如下症状:
·皮肤红肿,急性荨麻疹
·面部,舌头,嘴部肿胀
·鼻塞,流鼻涕,流眼泪及眼部水肿
·恶心,呕吐,腹泻
·嘴和喉咙刺痒
而严重过敏还可能出现以下危险症状,这时必须及时就医
·舌头和喉咙水肿,呼吸困难,哮喘
·头晕,昏迷,失去意识,血压突然降低引起的休克
迟发型
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肠道内的免疫球蛋白G,IgG引起的,这种过敏因为没有组胺的迅速释放所以症状不会迅速出现,主要表现为一些慢性的症状:
·湿疹
·容易呕吐
·便秘或腹泻
·频繁腹痛
·持续情绪低落且经常哭闹
·生长缓慢
有时候迟发型的过敏反应也会被认为是食物不耐受的一类。目前所谓的食物不耐受测试IgG就是对应的这种。但其实这跟消化系统问题的食物不耐受还是有差别的。
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检测就是通过检测手段来确定身体到底是对哪些物质过敏。
▲国家卫计委2013年叫停微量元素检查的通知。
和上面的类似,因为家长现在开始担心食物过敏问题,各种不靠谱的过敏原检测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通过和读者在后台的交流,我们听说过不少种很奇怪的检测方式,比如有的药店不知道用什么机器在孩子身上比划两下就打出一个过敏原报告,有些则使用棉签在身上擦擦然后放进某个神奇的设备里,剪头发做测试这种我们小时候最常见的万能检测法也出现在了某些药店的过敏原测试中。
这种所谓的“检测”基本可以认为是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实际意义的。甚至有些听上去感觉很像是把之前所谓的“微量元素检测仪”、“亚健康检测仪”之类的换了个名字直接推出来再就业了。
还有一类,是很多医院在使用的IgG过敏/不耐受检测。
目前可以做的过敏原测试主要是针对IgE检测,主要使用的为皮肤针刺和血液测试两种。在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
但可惜,这类过敏原检测同样被滥用了,因为它也有根本性的问题——不准。
IgE测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测试,一种是做皮肤表面的过敏测试,一种是抽血化验IgE。国外过敏机构大多推荐优先做皮肤针刺测试。原因是这种测试相对简单、直观和便宜。对于无法使用皮肤测试(比如服药、小朋友无法接受被扎、有严重的皮炎问题或者对皮试成分有极端严重的过敏反应)的患者,则会推荐用抽血检测。
从准确度上来看,验血并不会比皮试更精准。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1984年的《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上发表过论文,对40例患儿进行皮肤测试和RAST血液检测,结论是对于过敏原的判断,血液检测或者同时做两种检测,并不比单独做皮肤测试的准确度更高。
但不管是皮肤测试或者血液测试,准确度都不高,单看测试结果达不到让我们准确判断过敏原的目的。
所以美国免疫学学会AAAAI对于IgE过敏原检测的说明,有这样一句提示:
Falsepositiveresultsmayoccurwithbothskinandbloodtesting.
皮肤和血液测试都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也提示:“皮肤或血液测试呈阳性并不足以诊断食物过敏。”
“Thedifferenceswesawinsensitivityandaccuracyareclearlyaredflagbecauserelianceonresultsmayleadtoawrongdiagnosis”
在敏感度和准确性上的这些误差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依赖验血结果会导致错误诊断。
也就是说检测结果很可能对患者并不过敏的食物进行了误报,显示为过敏。如果只根据IgE检测结果就判断孩子对什么东西过敏,可能会导致本来不过敏的东西被禁食。而且很多时候在检测报告上会误报多项甚至十几项成分假阳性过敏,而家长根据结果和医嘱来全部禁食,就会造成孩子营养摄入失衡的问题。
大概这个错误的比例是多少呢?美国食物过敏研究与教育组织FARE的结论是50-60%。AAAAI则认为皮肤测试阳性结果中大概只有60%能反应患者身体的过敏症状。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过敏原测试结果中属于阳性的那些食物,宝宝可能也就有一半的概率对这些食物真的会过敏,要不要扔个硬币赌一把哪些是对的?
既然这么不准,为什么还要做呢?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医生大多用错了过敏原测试的目的。
AAAAI,AAP等机构对于过敏原测试其实说的很清楚,这个东西,是用来配合进行“食物排除测试”的,而不是看到实验结果就说A\B\C过敏这种。
那要怎么做?
食物过敏最有效的检测方式,还是看孩子本身的过敏症状,如果孩子接触了某种食物之后出现过敏症状,那么对这种食材的过敏可能性就很高,再用皮肤或者验血方式确认一下就好。
如果家长和医生对过敏原是什么食物没办法下比较准确的判断,那么也可以先做一个过敏原测试来帮助医生评估过敏的可能性,医生可以根据结果来进行下一步的排除。
“排除饮食法”是将怀疑过敏的食物先从患者的食物清单中都清除掉,看过敏症状是仍然存在还是会好转。等通过排除法使过敏症状好转之后,过一两周再尝试重新添加。就跟最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一样,每次只加一种,如果又过敏,就证明这个的确是过敏原,如果没有过敏症状,就证明这个食材是安全的,之前是误判。
所以过敏的诊断并不是简单的开个单子验个血或者在胳膊上扎几针,它需要变态反应科、儿科医生参考检测结果,给出更具有指导性的后续系统指导,如何排除,如何添加,排除期间如何保障营养摄入充足平衡等等......
并不是简单的测个血——你看牛奶过敏加号哦——禁食奶制品——开一瓶钙片这么简单......
当然还有更混乱的:
食物过敏检测,并不是必须,也不是唯一的食物过敏判断依据。
如果遇到上面提到的食物过敏的症状,那么就需要认真对待。但现在有些孩子并没出现过这些症状,就“被过敏”了。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医院应该是医生安抚和开解恐慌的家长的,但我国的现状是,一些医生也不了解过敏原检测准确性的问题,以及如何系统判断食物过敏。听说家长担心过敏,不看有没有症状,直接开个化验单,交几百块钱,看到上面有哪些阳性结果,就直接下诊断了。
要减少过敏原检测的滥用:一方面要了解过敏原的判断是系统工程,重要的是排除法,检查结构只是参考。另一方面还是减少无谓地过度恐慌。
如果孩子本来一点过敏症状都没有,就不要因为被人吓唬,或者听说过敏很可怕,或者只是觉得孩子不高不胖不白不听话不吃菜之类的,就非要去医院查一下过敏原,然后拿着各种食物过敏的加号的误报结果,回家马上把一大堆食物都给孩子禁掉。
先测一遍不怎么靠谱的过敏原测试然后禁食,再测一遍基本不靠谱的微量元素然后吃保健品。这只是折腾孩子......
_最后提前回复一下本文留言区可能会问的比较多的问题:_
问:已经根据误报率一半的正规过敏原检测,或者甚至那些完全忽悠的所谓检测,给孩子禁食了某些“过敏原”食物怎么办?
答:如果孩子本来没什么过敏症状,就回头好好做菜吃饭吧。如果原本有过敏症状,担心是否禁的名单太多。那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在没有过敏的情况下,一个个单独添加,如果某种食材添加后没有出现过敏症状,就证明是误报。如果过敏复发,就证明的确过敏。
参考资料:
美国免疫学学会AAAAI:
Comparisonofresultsofskintests,RAST,an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foodchallengesinchildrenwithatopicdermatitis.——(1984)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